《霓虹灯下的哨兵》于1964年上映,该片根据沈西蒙创作的同名话剧改编,以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在解放上海后,负责警卫南京路为故事背景,表现了上海解放初期,负责警卫上海南京路的解放军某部八连的战士们在党的领导下,抵制住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的全部过程。作者沈西蒙通过展现激烈的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带我们回顾了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是如何战胜资产阶级,感受到了革命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力量。
一、影片背景
《霓虹灯下的哨兵》是由王苹、葛鑫执导,徐林格、袁岳、廖有梁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最初是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于1962年创作演出的话剧。话剧曾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上演,剧团人员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1963年“八一”建军节,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八连颂》。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话剧拍成了电影,并于1964年底在全国发行放映。
故事原型是驻守于上海南京路上的三营八连,面对国民党反动残余“腐蚀拉拢加破坏暗杀””的阴谋,干部陈喜、赵大大及新战事童阿男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恰在此时,童阿男的姐姐童阿香险遭敌特谋害,幸好被路过的指导员路华解救。指导员借势请来了童妈妈和革命老工人周德贵对连队进行阶级教育,讲诉解放前的苦难斗争,将士们被先辈的革命历程深深打动,激发了革命斗志和思想觉悟,决心听党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在半年后的联欢会上,解放军捕获了准备破坏和平生活的敌特老K和曲曼丽。经过南京路上这场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考验,战士们经受了锻炼。不久后,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斗争,战士们纷纷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陈喜、赵大大、童阿男获批准光荣开赴朝鲜战场,八连战士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锤炼出了“拒腐蚀,永不沾”的革命意志。该剧公演后获得极大反响,全国各地剧团争相排演。1963年,前线话剧团进京演出期间,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把该剧搬上银幕,并且特别关照:电影要用前线话剧团的原班人马,一句台词不能改,一个演员不能换 。为了方便拍摄,文化部决定由好八连所在地的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而周总理又点名要八一厂的王苹执导,因为她既熟悉部队生活,也熟悉上海 。
接到任务后,王苹与沈西蒙一起研究修改剧本,还到八连实地考察,体验生活,感受南京路上的复杂和诱惑,询问战士们对话剧的感受和对未来电影的希望。
这出戏在诞生时曾遭到许多非议,有人认为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去歌颂,却去写上海南京路上那一丝丝香风,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部经典佳作,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引领作用。
二、艺术解析
《霓虹灯下的哨兵》在王苹和葛鑫的导演下,既保留了舞台演出的许多优点,又发挥了电影艺术的特长。这是现代话剧改编成的影片中比较成功的一部,一方面得益于剧中多层面的矛盾设置,另一方面也依托于出色的视听语言运用。
1、视听语言的运用
镜头语言的变化运用对于影片基调、细节、质感的把握,刻画人物细腻的情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开场的那几个战争镜头,帮助观众迅速了解了影片的时代和背景,又通过战斗的行动,突出地交代了路华、陈喜、赵大大等主要人物。美国领事馆人开车闯进游行队伍这场戏非常具有冲击力,镜头不断切换,节奏非常紧密,以街上众人将美国人紧紧围住齐喊“打倒帝国主义”为结尾,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憎恨和反抗的决心。
深厚的台词和丰富恰当的动作使感情表达更加的充分。陶玉玲同志扮演的春妮无可挑剔,很好地演绎了一位思想先进的新中国农村妇女干部的形象,正直善良,纯朴可爱,坚强独立,不卑不亢。当她来到南京路上看到自己分别已久的丈夫时,脸上露出了娇羞又甜蜜的笑容,感情流露真挚,不矫揉造作,动作自然。晚上打水回房后看见丈夫的身影,低头莞尔一笑,小碎步上前蒙住丈夫的眼睛,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小女人味十足。而当她发现丈夫陈喜思想受到南京路上灯红酒绿生活的影响冷落她时,立刻扔下针线包失声痛哭,但她难过的并不是丈夫抛弃了她,另求他欢,而是他“把革命部队的老传统扔掉了,把老解放区人民的心意扔掉了”。由此可见,春妮当时的思想是非常超前的,并不会因为丈夫的抛弃而哀声怨道,对未来丧失信心。她要求指导员拉丈夫陈喜一把,不想看到“党培养了他这么多年,没有倒在敌人的枪炮地下,却要倒在花花绿绿的南京路上了!” 她对党的一颗赤心,一腔真情也令人动容。
2、无处不在的矛盾
从这部影片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故事的两极对立方,“霓虹灯”和“哨兵”,霓虹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繁华和奢靡,哨兵则意味着勤俭朴素的革命者,通过故事两极间的矛盾与对立,越能体现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本色,越能深化“拒腐蚀,永不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改造主题。
影片的布景和服装也充满了矛盾,在影片实地拍摄过程中刻意地复原了1949年上海南京路上的街景,呈现出来的却是与这个年代不一样的潮流,行人穿着西装、旗袍,电影院里放着美国的电影,报童叫卖的是美国life画报,军营宿舍外是悠长奢华的爵士乐……这些无处不在的“物质”细节都在暗示完全消灭城市物质生活与感性细节的社会改造方案都是不现实的。
在矛盾冲突中也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成长弧线,人物与障碍斗争的过程也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完整,也可以说有了矛盾冲突才有了故事的发展。影片中的三排长在战斗中的表现英勇坚定,但是容易骄傲自满,又爱慕虚荣,进了大城市以后很快便受到了“香风”熏染,一度丧失了阶级警惕性,丢掉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但经过指导员和妻子的帮助下最后觉醒了。正是因为影片中有了这些矛盾冲突,人物间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产生对立,故事有了起承转合,角色陈喜的欲望和诉求表现更加的明显,体现出他的品格和价值观,人物形象愈鲜明,所代表的这一类人也更加的典型,也向我们解释了他受到“香风“熏染的原因,后续他经过内心挣扎后悔悟回归正途,角色进行反转,引起观众观看的兴趣和思考,观众会对这些冲突的地方关注度更高和思考冲突的目的和意义,观众进一步了解影片的思想——保持革命本色,艰苦奋斗的重要性,传递党的价值观。
三、党史学习
一部好的影片不仅胜在整体叙事,而更在于影片主题的深度挖掘。《霓虹灯下的哨兵》反映的历史时期,正处于我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长期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胜利,一百多年来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结束了。作者以巨大的热情歌颂英雄人物,通过这场阶级斗争告诉人民要提高革命警惕,保持革命本色,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等党优良作风,不断革命,不断地改造社会,永远“战斗”,与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紧紧联系,听党话,跟党走。
1949年3月15日—13日,中国共产党举行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在取得胜利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骄傲,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的教训极其深刻、惨痛。如何防止骄傲,毛泽东有其经验。他曾说过,打完一仗之后,要立即提出新任务,这样就不骄傲了,否则就会停止前进。
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到1950年,解放战争还在进行,这段历史时期国内中国人民在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产阶级残余势力作斗争,匪特逞凶霸道,“黄牛”投机,弄得人心惶惶。而国外有美帝国主义正准备并且已经发动了战争,虽然当时上海已经解放,但市面却一如既往,吃穿用度几乎都与美国有关。就在这时上海举行了“七一”大游行,我们配以坦克、大炮的雄壮队伍,浩浩荡荡的走过南京路,显示出我国解放军强大的作战能力,人心才得以安定,紧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剿灭了各帝国主义制造罪恶的交易所——证券大楼。继军事、经济方面的胜利之后,举行有各界进步人士参加的游园大会,规模更加广泛。
影片的结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0年美军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赴朝作战,正式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生动形象地给我们上了阶级斗争的一课,无论反动派们用什么卑鄙龌龊的手段,弯门邪道,都能被霓虹灯下的哨兵抵挡住,和人民一起获得这场阶级斗争的胜利,他们没有像反动派说的那样“不出三个月就要趴在南京路上,完蛋”,反而更加顽强地屹立在了南京路上。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我们党的伟大不在于犯错误,而是在于知错能改。为了人民的利益,善于利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敢于正视问题,找准病灶,祛除影响肌体健康的毒瘤。” 即使在中间有人犯过错误,思想转变过,思想上有了物欲熏心的“毒瘤”,但很快就悔悟了,并且变得更强,更有力量。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影片让观众深刻理解了保持革命本色的重要性,牢记并跟随党保持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道理,由此可见,革命精神对人民的强大力量。
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一直在前进,其中一直起着强大精神引领作用的是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是我党的宝贵财富,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前行的明灯,是革命先烈用鲜血为我们所谱写的华夏赞歌。作为后辈,我们应该弘扬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将他们的精神刻在我们的骨子里,激励我们成长,走向光明,同时也要教育后辈要继承他们的红色精神,脚踏实地,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文、排版|肖运英
指导老师|徐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