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BSU世纪视听 ,作者曹婧
近日,全国36所强基计划高校陆续发布2020年招生简章,体育测试将成为必考科目,体测不合格者学校不予录取,两考生同等条件下择体测成绩更优者录取。这是继体育纳入中考之后的又一重磅消息,意味着体育成绩将对学生的高考录取结果起着直接影响。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于体育是否能够纳入高考都各执己见、众说风云,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这次算是给这个没有结果的讨论一个阶段性的答案:体育成绩可以作为影响高考录取结果的因素存在,而且有它必要的价值和意义。“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学生体质和素质”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这次是一次极为高调的出场方式。
体测能真正促进学生体质增强吗?
“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你的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这些不乏调侃的问题在影响着我们对于体育课的认知——似乎体育是一门谁都可以教、不看教者内涵和学识的傻瓜学科。从小在学校里,我们的体育课常常因为“正科”需要,就被无故挤占;又或是刮风下雨,被告知不适宜上体育课,让同学们留在教室自行自习;在校外,父母也并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情况,又或是重视了但没有监督孩子落到实处,体育似乎一直可有可无、一点儿也不重要。“体育不就一门副科而已吗?有必要重视么”,这种想法在我们的认知里根深蒂固。
(图片源自网络)
将体育测试成绩纳入高校录取评定体系,能够通过“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倒逼基础教育对学生体育的重视,引起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个人对于体育锻炼的关切、投入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在学科中的地位,为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向前发展开拓了条件。
但即使体育在高考中的权重上升,一下“麻雀变凤凰”,这一举措能真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吗?就目前36所强基计划高校公示的体育考核的办法,实在要对这个期望打一个问号。体育考核内容以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50m跑等为主,重视学生的心肺功能、爆发力、柔韧和速度训练,缺乏耐力考核,仅有武汉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设置了中长跑耐力测试。简单易过的考核内容势必会造成依旧怠慢体育锻炼的现象,高考的指挥棒可能沦为突击体育成绩的指挥棒,学生依旧不重视体育锻炼、学校和社会的监督作用依然空悬,体育“麻雀变凤凰”,只不过是金玉其外罢了。
(截图源自高考直通车微信公众号)
要想让学生体质真正向好,仅仅将体育纳入应试考核的范围是不够的,转变青少年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学校体育为何难以发展?
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鼓励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积极参与运动的政策。如2007年5月7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建议》,提出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阳光运动,感受体育活动的快乐。2012年,国务院发布53号文件,明确加强学校体育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具体方法,着力培养学生体育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倡导家庭、社会、学生自身形成合力,共同防控青少年儿童近视问题。
尽管这些政策为青少年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为何青少年体质仍不断下滑,其原因究竟在哪?
首先,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向好,交通便利,生活便捷。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惯都被大大改变,充足的物质供给使青少年出现营养过剩超重甚至肥胖的现象,便利的生活使青少年减少了在体力劳动上的负担,削减了青少年进行身体运动的时间。
其次,中国自接入互联网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空间得以巨大发展,青少年从出生以来就生活在这个信息社会中,虚拟世界的乐趣横生,使他们不再以传统的身体活动作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而是转向电子游戏、网络聊天,久坐不动的静态娱乐成为了青少年最青睐的方式。
升学、高考的压力也是压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间、减弱其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原因。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应试教育的“怪圈”,让青少年无法脱离成绩来正视一门课程,而体育长期不受重视的地位也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睡眠时间不足、课业负担和压力大、没有多少时间进行体育运动,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在透支身体进行学习,“鸭梨山大”的他们既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又承受着身心的双重压力,身体素质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每况愈下。
(图片源自网络)
其四,社会对于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责任分担机制和社会赔偿保障制度依然空缺,这使得老师怕无端引火上身,不敢放开手脚去锻炼学生,大大削弱了体育课教学过程的效果和课程结果。 最后,充满溺爱的家庭环境也使很多孩子从小就丧失了对运动的兴趣,在生理发展适宜进行运动刺激的时段被父母过度保护,错失了培养体育兴趣的最好时段。
学生体质问题如何解决?学生体质问题如何解决?
从社会来说,完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责任分担机制和社会赔偿保障制度,让教师能放开手去对学生进行体质训练,确保一个公平的、学校与家庭互赢的环境。
从学校来说,要落实国家政策及其各项专项活动的实施,把学生的体育锻炼真正落到实处,给予学生充足的体育锻炼空间,营造热爱体育的校园氛围,使学生真正重视体育、爱上体育。
从家庭来说,一定要抛弃“溺爱式”的教养方式,要看到本质、看到长远。一个人,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灵魂这二者,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从自身来说,青少年应当与网络中虚拟的世界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多多进行体育锻炼、参与各种活动,在现实中寻找满足,在体育中收获乐趣与认可。
作者/曹婧
指导老师/胡岑岑
轮值主编/张凌霄
责任编辑/黄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