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新传讲堂|数字社会与数字新闻业:朱春阳教授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01-03

1227日上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CSSCI期刊《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朱春阳,应邀来到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北体传媒报告厅开展了一场题为数字社会的传播变革与趋势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薛文婷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与同学们一同聆听了这场精彩的讲座。

image.png

讲座中,朱春阳教授从数字媒体共识性问题的视角出发,结合当前数字社会与数字新闻业之间的张力,围绕“数字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数字新闻业的新特征与新问题”“中国数字新闻业的发展逻辑”三个部分,由全球视野到中国实践,对数字新闻业的变革与发展予以由表及里的细致剖析。在讲座正式开始前,朱春阳教授首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早年作为体育生的跳高和排球运动经历,言明了自身与体育的不解之缘,也借此对能够来到北京体育大学与大家相见、交流表示荣幸。在讲座的第一部分,朱春阳教授首先以自身近期的博士论文审阅的亲身经历,提醒同学们在论文选题构思时,要充分考虑数智时代媒介化社会的现实需要,尝试对数智技术之下传统新闻传播学的相关问题予以再阐释、再思考,与时俱进的开展研究。并借此强调,“在数字社会中,新闻业不再是单一的传播中心,而是多元传播行动者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随着媒介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数字化嵌入,其对现实人际关系、交往行为乃至社会结构的影响成了数字社会的重要命题。而对数字新闻业而言,数字社会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社会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重塑了传统新闻业的既有格局,转而强调社会进步的自我演化价值。但也无需过度悲观,古往今来挑战都与机遇并存。数智时代虽面临“多元过剩,共识不足”的挑战,但数字技术的发展却也极大地增强了社会的传播力。其次,朱春阳教授聚焦当代国内外发行量最大的报刊——《纽约时报》后发现,其发行量虽增但广告额未同步增长,由此引发出了有关全球发行量广告价值确认等研究议题的思索。同时,朱春阳教授以详实的数据为支撑,通过对比全球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以及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最新数据,向同学们展示了数字技术给社会带来的传播变化,并对数字新闻业的新特征与新困境予以阐释。

image.png

紧接着,朱春阳教授结合中国新闻业的现实发展,详细分析了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参考消息》与《人民日报》发行模式的特殊性,认为虽然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世界发达国家头部水平,但就现有数据显示,我国的数字新闻业相较于全球数字新闻业的发展而言仍然存在较大追赶空间。而这也是我国在2014年首次提出媒体融合这一发展逻辑的根源所在,其逻辑起点的核心在于用户使用场景的融合,而全媒体与多媒体之间的差别也可以此为依据得到区分:即能够覆盖用户使用全场景的就是全媒体,仅能满足用户使用的部分场景的就是多媒体。同时,朱春阳教授还将传统传播体系分为了政治家办报新时代的政治家办报两个层次予以了细致介绍,将前者的办报理念概括为新闻、旧闻、不闻,而后者的办报方案正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数字时代新闻业的新特征。此外,朱春阳教授还以四个要求与同学们分享了其对四全媒体的理解:全程媒体要求全面深入介入信息传播,全息媒体要求解决算法带来的认知偏差,全员媒体要求借鉴党在延安时期的宣传经验,全效媒体要求实现线上线下、国际国内传播有效。未来中国媒体政策与发展脉络,应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力求提升现代传播体系与市场经济、多元主体传播关系的匹配度,由新型主流媒体牵头承担政府与社会沟通等任务,并与时俱进的通过协同发展发挥自身的正面宣传与危机沟通等社会功能。

image.png

讲座尾声,薛文婷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鼓励同学们提升学术素养,培养问题意识,积极进行学术研究,以成熟成果与学术期刊对话。本次讲座为学院师生带来深刻启发,为学院师生在新闻与传播学术研究与实践领域注入了新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