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5 日下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今日说法》栏目制片人、高级编辑王宝卿应邀来到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北体传媒报告厅开展了一场题为“全媒体语境下案件报道的风险防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路鹃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参与了这场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学术活动。
讲座伊始,王宝卿编辑以近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邯郸三少年埋尸案”为切入点,它指出了六种影响案件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的因素:第一,案件本身的极端性、恶性与悬疑性构成了传播的基础;第二,案件涉及的未成年人犯罪与校园霸凌问题引发公众情感共鸣;第三,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促使媒体的持续追踪报道;第四,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与留守儿童议题延伸了案件的讨论边界;第五,社交媒体算法助推议题裂变传播;第六,全媒体的议题竞合催生了传播奇观。

紧接着,王宝卿编辑系统梳理了全媒体时代案件报道所面临的传播风险。政策风险上应警惕报道角度与司法程序的错位。媒体在报道案件时,必须严格遵循司法程序,避免因报道不当而干扰司法公正;内容风险上应留意社会文化偏见可能引发的次生舆情。媒体在报道案件时,或会不自觉地带有社会文化偏见引发公众反感和抗议;法律风险上王宝卿编辑详细解读了《民法典》第 999 条、第 1025 条等相关条款,强调媒体在报道案件时必须履行“合理核实义务”,避免因报道不实而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并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报道未成年人案件。舆论风险上王宝卿编辑以劳荣枝案报道为例,着重分析了“媒介审判”对司法公信力的冲击。他指出“女魔头”等标签化表述不仅涉嫌侵犯名誉权,更可能影响司法公正。并强调媒体在报道案件时,必须遵循无罪推定原则,避免对嫌疑人进行提前定罪,以免对司法审判产生不当影响。

此外,王宝卿编辑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法治新闻采编的“三个必须”原则。即涉及未成年人的报道必须隐去可识别信息;案件细节呈现必须遵循材料封存制度;情景再现拍摄必须确保与司法文书的对应关系。同时,王宝卿编辑还结合自身参与“昆山反杀案”等重大法治事件报道的经验,强调新媒体时代记者应以法律素养确保报道合法性,以技术素养提升内容审核效率,以伦理素养平衡公众知情权与当事人隐私权。
互动环节上,师生们就“流量逻辑与专业主义的冲突”“自媒体时代的证据保全”等前沿问题踊跃提问。王宝卿编辑建议新闻学子精研传播法规筑牢底线思维,跟踪指导性案例把握司法动向,研究平台规则预判传播风险。争做“传播守门人”与“法治布道者”。
讲座尾声,路鹃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她强调案件报道需兼顾法理情三个维度。并鼓励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中注重跨学科视野培养,在专业实践中恪守“事实核查五步法”,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新闻生产全流程,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传播智慧。

此次讲座不仅为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也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王宝卿编辑的精彩讲解和深入剖析,让在场师生受益匪浅,也为新闻工作者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案件报道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