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北体新传讲堂:以“大体育观”开辟新时代体育报道新境界
发布时间:2025-07-02

429日晚,新华社体育部主任余孝忠做客北体新传讲堂,以“以‘大体育观’开辟新时代体育报道新境界”为题,为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带来了《体育新闻传播前沿》第四季第一讲的精彩内容。讲座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薛文婷教授主持。《体育新闻传播前沿》课程由新华社体育部和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开设。

image.png

一、体育是什么

讲座伊始,余主任以“什么是体育?”问题引入,激发了北体学子对体育内涵与外延的思考。在余主任看来,体育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维度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譬如,在教育者看来,体育是以体育人的教育方式;在政治家眼里,体育是治国理政的手段,也可能成为霸凌的工具;在科技工作者眼里,体育是科技测试的场景;在商人眼里,体育可能是一门生意;在孩子们眼里,体育可能是一种游戏。可以说,体育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和拓展,应以开放的态度和思维看待体育。

image.png

体育报道又是什么呢?余主任分享了新华社社长傅华的定义,即体育报道是一门“世界语言”,是一种美的体现,是一个文化载体,是一块舆论阵地。

二、体育的多元功能价值解析

中外政治家对体育的认知主要从功能、价值和作用角度出发。进入新时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愈发富足,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其多元功能在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中不断开发,多样性价值持续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image.png

余主任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重要”的深刻论述,精辟概括了体育事业的多元价值。因此,媒体要“跳出体育看体育,站在大局写体育”,要从治国理政、大国外交等角度看待体育,把体育和“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关联起来,从而拓展体育报道的眼界、格局,将体育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紧密联系,而不仅仅只关注体育赛事。

image.png

三、新华社是怎么报道体育的

新华社的体育报道起始于革命战争年代红色中华通讯社的体育报道。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经历了从奥林匹克运动报道的追随者到领导者的变迁。其中,1984年新华社体育新闻编辑部成立、2008年新华社被国际奥委会授权成为东道主通讯社并组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2014年国际足联开始全面给予新华社国际通讯社地位、2019年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到访新华社并宣布新华社成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是新华社体育报道的重要里程碑。而新华社成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是国际奥委会30多年来第一次接纳国际通讯社新成员,新华社也是第一家被国际奥委会认可的非西方国际通讯社。2024年,在新华社体育部成立40周年之际,巴赫通过视频表示祝贺,称赞新华社已经确立作为奥运会和奥林匹克事业报道全球媒体领导者地位。

image.png

余主任指出,随着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的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打法,让体育报道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成为摆在我们体育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余主任认为,要以新时代“大体育观”开辟体育报道新境界。

首先,要全面履行喉舌、耳目、智库三大职责。2024827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向全球发布了《迈向体育强国之路——习近平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启示》,总结了习总书记关于体育重要论述基本架构的“5C”体系,即完整人格(Complete Personality)、活力社会(Creative Society)、自信国度(Confident Nation)、东方智慧(Chinese Wisdom)、多彩世界(Colorful World)),解读了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的逻辑关系。

image.png

其次,树立“大体育观”,持续发力“专精特新”。其中,“专”是指提升专业素养,锻造专家型记者队伍;“精”是指打造精品力作,加强思想价值引领;“特”是指拓展特有身份,强化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新”是指融合新兴技术,内容、形式出新出彩。余主任指出,要践行“跳出体育看体育,站在大局写体育”理念,把握体育报道在凝聚人心、引导舆论、提振信心、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以体育报道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实践和卓越成效。要生动反映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气象;展现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奋斗拼搏的新面貌;描绘我国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图景;阐述新时代中国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新趋势;阐释体育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作出的新贡献。

余主任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与其他行业的关联越来越高,体育报道不单纯是体育竞技的报道,一个专项专业的报道,更是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全貌的窗口。新华社体育部一方面充分发挥体育报道的基本优势,一方面秉持大体育观,打通体育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联系,坚持政治高度、思想深度、专业维度、情感温度、能量强度“五度”并举,在“专精特新”方面创新形成新华社体育报道新质生产力。

四、体育报道如何破圈

近两年来,新华社体育部屡有破圈之作,也屡获中国新闻奖。关于打破圈层,余主任认为体育报道既要打破内圈,也要突破外圈。

第一,打破内圈,常规报道巧破题。余主任认为,体育报道的受众要想突破体育人圈层,就要跳出体育看体育,要站在专业和非专业的临界点,以“小白”之心度受众之腹,既契合体育热点,又连接大众关切,不打强心针,不空喊口号,而是努力满足受众的信息、情绪和情感需要,实现和民众的同频共振。譬如,20249月,当中国男足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8强赛C组第一轮比赛中客场以07不敌日本队之后,新华社发表了记者手记《今日男足,不能只剩“摆烂”》,指出国足大比分失利在意料之中,“但创出队史最大比分确实令人惊诧,更令人诧异的是球员崩溃的比赛状态”;“输球可以接受,但‘摆烂’不能接受。”“竞技场上,比金牌更重要的是精神。胜利者的荣耀固然令人起敬,而拼尽全力的失利者同样受人尊敬。”可谓爱之深,责之切,获得了广大球迷和民众的共鸣。

突破外圈,国传报道有新意。体育运动是超越国界的通用语言,在国际报道和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作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新华社近年来在体育报道中尝试跨文化、跨宗教、跨国度、跨语言的传播方式,注重国际化表达和微观叙事,强调故事讲述、细节抓取等,实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例如,在第四届冬青奥会期间,《一枚pin”礼情暖中韩》以一枚“pin”礼书写了发展中韩关系的大文章,展现了“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宏大主题,凸显了记者的深厚报道功底;在亚青赛期间,围绕羽毛球国青小将张志杰不幸去世一事,新华社发表评论《生命至上应是赛场的最高规则》,强调“体育的前提是规则,但无论规则如何制定、裁判如何执裁,生命至上都应该是赛场的最高规则”,实现了国内外的有效传播。未来,新华社还将继续探索体育报道的创新路径,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讲座的最后,余主任还给同学们布置了课程作业,即对新华社体育报道的整体印象和评价,以及对新华社改进体育报道的意见和建议。

五、交流分享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围绕讲座内容和关心话题与余主任进行了沟通交流。

对于体育新闻常被归类为娱乐新闻问题,余主任认为,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确实存在,但深入研究后发现体育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隔行如隔山。体育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涵:在国际赛事中,体育代表国家形象,升国旗、奏国歌等仪式庄严肃穆。体育更是一种文化,缺乏文化内涵的体育是浅薄的。他认为,体育报道应回归文化本质,要传递思想,避免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娱乐。

面对“体育与文化仍然存在壁垒,如何让体育报道走向文化本质”的问题,余主任认为实现体育与文化的破壁其实并不难。他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提升国家形象,体育被赋予重要地位,成立了独立的体育部门。这种体制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但也导致体育与文化长期分离——文化领域对体育关注不足,体育领域也缺乏对文化的重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将文化、体育、旅游等部门合并,推动了文商体旅的融合发展。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当被问及体育报道应侧重赛事本身还是关注普通民众兴趣时,余主任指出目前马拉松等赛事报道存在过度宣传、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媒体应避免一味追求“出圈”,而忽视了体育的本质。体育报道不应仅侧重于赛事渲染,而应关注大众感兴趣的内容,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他指出,赛事报道的出圈应以正能量、正面形象出现,关注跑者的故事、志愿者的故事、运营方面的服务等。

image.png

谈及在报道国际赛事时如何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误会和偏见以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传播问题时,余主任指出,在跨文化传播中,应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表达方式,以及不同文化的底线和价值观。譬如,中国武术讲究武德、武品,强调“止戈为武”,与西方体育文化不同。随着国家强盛,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将逐渐增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推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