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北体新传讲堂: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05

5月20日晚,新华社体育部记者马向菲、肖亚卓、季嘉东做客北体新传讲堂,为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带来《体育新闻传播前沿》第四季第四讲的精彩内容。三位记者分别围绕“巴黎奥运会兴奋剂之争”“在海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从线索到故事”主题展开分享。讲座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夏天主持,内容由新华社体育部深度报道室负责人李丽统筹。课程由新华社体育部和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开设。

image.png

一、巴黎奥运会兴奋剂之争

马向菲老师凭借丰富的国际赛事报道经验,在讲座中以“中国游泳运动员污染致兴奋剂事件”为核心案例,剖析了巴黎奥运会期间的国际舆论博弈——涵盖美西方媒体炒作、国际机构规则交锋及话语权争夺。她通过事件脉络与策略对抗分析,带领学生们透视国际体育舞台背后的舆论逻辑与传播策略。

image.png

1.争议溯源:从科学事件到舆论风暴的裂变

2021年1月,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在一次国内赛事中发现23名游泳运动员曲美他嗪检测呈阳性,经调查认定为环境污染所致,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审核后认可中方结论。然而,2024年4月,《纽约时报》、德国电视一台(ARD)等西方媒体突然“旧事重提”,指控中国“隐瞒兴奋剂问题”,并指责WADA包庇中国运动员,企图将此次污染致兴奋剂事件扭曲为“系统性使用兴奋剂丑闻”。

马向菲老师指出,在事件已经按照程序解决后,美西方媒体和一些机构却在三年后出来在奥运会前炒作,不但干扰中国运动员备战、参赛,也抹黑了中国国家形象。

image.png

2.博弈升级:当体育争议沦为政治工具

事件的发酵远超体育范畴。从美国反兴奋剂机构(USADA)歪曲中国游泳运动员污染致兴奋剂阳性事件,到美国媒体跟进炒作、美国司法部对事件开展刑事调查,再到美国会议员在巴黎奥运会期间提出《恢复对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信心法案》,无不显露出美方蓄谋已久、用心险恶。这种将体育问题政治化的操作,本质是对国际体育秩序的破坏。

西方媒体的叙事逻辑很清晰:先是污名化对方——贴上负面标签,即将“污染事件”定性为“兴奋剂丑闻”;同时美化自己,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继而将中国和WADA进行捆绑。马向菲指出,“他们的逻辑是:如果WADA无法制裁中国,就证明体系需要美国主导的改革。”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反兴奋剂机构(USADA)与政府进行了联动:在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要求下,美国司法部和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对所谓的中国游泳“兴奋剂丑闻”展开调查,甚至可以根据美国的《罗琴科夫反兴奋剂法案》对发生在美国境外且涉嫌兴奋剂的运动员进行逮捕和调查——即“长臂管辖”。

image.png

3.沉着应对:科学举证与舆论破局的双重战役

面对舆论攻击,WADA公布了瑞士独立检察官针对23名中国游泳运动员污染案的评审中期报告,显示程序合规,WADA处理“无偏颇”;世界泳联反兴奋剂审查委员会也发布审查报告,表明世界泳联在对中国游泳选手食品污染事件的审查中“没有违规、处置不当或隐瞒”。

2024年巴黎奥运会成为关键战场。在巨大压力下,中国游泳队以两枚具有象征意义的金牌强势回应争议:潘展乐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男子100米自由泳冠军,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队打破美国40年垄断。“这两枚金牌的价值远超奖牌本身,是对中国游泳质疑者最有利的回击。”马向菲强调。

8月6日,当中国游泳队顺利回国后,中国开始全力反击,系统性揭露美方双标案例,将争议焦点从“是否违规”转向“谁在破坏规则”:中国反兴奋剂中心于8月6日发布《关于美国奥运选手埃里扬·奈顿类固醇阳性的声明》,指责美国政府对于国内外反兴奋剂工作采用“双重标准”,于8月8日发布声明,要求对美国反兴奋剂机构掩盖兴奋剂违规案件开展独立调查;新华社于8月9日播发中英文稿件《五问美国反兴奋剂工作》,有理有据地揭露美国在反兴奋工作上的双标行为。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舆论交锋,争的不仅仅是体育赛场的金牌,还是国际秩序的话语权、国家形象的主导权。

马老师的分享让同学们明白了国际舆论战中“事实胜于雄辩”的真谛。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坚决维护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和体育运动的纯洁性,近几年我国每天兴奋剂检查数量都在1.5-2.0万例,反兴奋剂教育拓展更是得到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高度赞扬。中国对兴奋剂“零容忍”的态度是应对质疑的基础。而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绝对实力,更是打破谣言的“终极武器”。

二、在海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新华社在世界各地有100多个驻外分社,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分社还派有专门的体育记者。作为曾经的新华社驻巴黎分社记者(2020年至2025年),肖亚卓不仅要把国外的体育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到国内,也要向世界讲好中国体育故事。这次围绕海外新闻报道和深度调研的职业分享,也是一次关于“如何面向国际讲述(中国)体育故事”的深度思考,让在场学生近距离触摸到体育新闻背后的使命与温度。

image.png

1.新闻报道:在国际舞台镌刻中国印记

关于海外体育报道,肖亚卓强调既要关注“金牌叙事”,也要注重“故事叙事”,还要注重“在现场”和“抓细节”,对知名运动员则要“长期跟踪、建立联系”。其中,关于独臂船长徐金坤的人物报道让他难忘:徐金坤以99天孤独航行完成被誉为“航海界的珠穆朗玛峰”的旺代环球帆船赛,成为该赛事历史上第100位完赛的船长,也是首位完赛的中国船长。徐金坤在发船仪式上“代表中国体育人”“打破西方垄断”的表述,以及在航行过程中单臂攀爬30米桅杆修复设备、断了三根肋骨仍坚持完赛的精神,激励肖亚卓在高烧未退的情况下仍乘船至公海迎接其归航。这一刻,中国独臂船长和中国体育记者共同诠释着中国人在逆境中淬炼出的精神光谱。《拆掉绷带继续战斗》特写,则聚焦2022年法网赛场上的经典一幕——中国“小花”郑钦文在战至决胜盘时拆下腿部绷带,转身走向球场,赢得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揭示了体育精神的跨国界共鸣。而从2020年洛桑冬青奥会初绽光芒开始,肖亚卓持续5年跟踪报道谷爱凌,见证其从“兼顾训练与学业的学霸”到“劳伦斯奖得主”的蜕变。

image.png

巴黎奥运会筹备工作是肖亚卓报道的核心,据统计,他共撰写了700多条相关报道。除了全方位报道筹备工作,他也努力寻找中国视角。譬如,揭秘了巴黎奥运会圣火传递中的“中国元素”,如20余位中国火炬手的参与;聚焦中法交流,报道了法国教练穆尼尔执教并助力中国国家霹雳舞队跻身世界一流的故事——三名中国选手获得宝贵的奥运资格(刘清漪斩获一枚宝贵的奥运会铜牌),其中穆尼尔“穿上中国队队服就代表中国”的发言让人感动。

image.png

2.深度调研:以国际视角观照中国体育发展

聚焦足球反腐、体育产业、体教融合等国内热点话题,肖亚卓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海外调研,展现了体育新闻的社会价值厚度。譬如,围绕体教融合,他考察了巴黎圣日耳曼俱乐部的青训体系,发现了欧洲顶级豪门“大巴黎”的青训不仅注重顶级球员的培养,更注重人才的培养:足球培训、学校课程、成长教育,是青训学院的三根支柱,也是作为未来球员和一名成年人发展的关键。为此,青训球员除了专业的足球训练外,还要和同龄人一样学习文化课知识,参加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BAC)并拿到业士文凭。

image.png

3.职业启示:在文化差异中坚守传播定力

五年驻外,肖亚卓用七百余篇奥运会筹备报道以及跨国调研课题,勾勒出中国体育记者的国际坐标。在他看来,体育驻外记者要扮演好“窗口”角色:既是外界了解中国体育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国了解国际体坛一个窗口。与此同时,驻外记者也是一份宝贵的经历:可以获得丰富的大赛报道经验,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国际体坛。

三、从线索到故事

作为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季嘉东围绕“什么是好故事?”“线索从哪里来?”“线索怎么变成好故事?”三个问题,与学弟学妹们展开了一场关于“新闻叙事”的对话。

image.png

1.好故事的“破圈密码”

关于“什么是好故事”,季嘉东给出了三个观点。第一,打破固有印象。第二,文似看山不喜平,没有变化的故事一定不是好故事。无论是主人公的变化、时间线的变化,还是地点的变化等,其中都可能蕴含着情节、冲突或矛盾。第三,以小见大,以大说小。宏观叙事容易让人厌烦,微观叙事可能一叶障目,唯有宏观与微观结合——将人物、事件等放到时代背景里,故事才会更真实、更立体。

2.线索捕手的自我修养

关于“线索从哪里来”,季嘉东结合主创的《70年后,新牧马人》,给出了阅读、灵感和人/采访对象三个关键词。《70年后,新牧马人》的创作灵感缘于2023年他在山西分社锻炼时参加了朔州市的一个招商引资大会——工作报告中的“赛马”二字让他产生了好奇。随后,他搜寻、阅读了大量资料,了解了朔州尤其是右玉县的历史变迁(从“昼晦如夜”到“塞上绿洲”)及马业发展(战马-家畜-赛马),并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在采访对象方面,他结识了玉龙马业发展有限公司马园经理、马房部总监耿胜:作为本地人,耿胜见证并参与了右玉马业的发展,对马园的每匹马更是了如指掌。

image.png

关于“线索怎么变成好故事”,他希望同学们能结合理论学习和作品分析自己寻找答案。

四、交流探讨

在问答环节,马向菲、肖亚卓、季嘉东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

image.png

针对当时为何选择欧洲体教融合这一题材,肖亚卓回应称线索源于国内政策的“镜像思考”,当国内大力推进体教融合时,自然会想了解欧美经验,尤其是当了解到法国青训运动员参加全国演讲比赛夺冠这一“意外细节”之后,更是对“大巴黎”的青训理念充满了好奇。

image.png

当学生问及《五问美国反兴奋剂工作》的报道思路时,马老师指出,中国人强调中庸与和而不同,体育报道通常态度友好、语言温和,但面对美国的挑衅和抹黑,则要针锋相对地进行舆论斗争。比如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多年曾因使用大麻被禁赛3个月,但如今由于娱乐性大麻在美国合法化,美国有些人便叫嚣要将大麻从禁药清单中剔除,完全无视运动员的身心讲课,双标嘴脸一览无余。这篇稿子抓住几个这样的“矛盾点”,连发五问,把舆论焦点从“中国有没有问题”转向“美国如何双标”,产生了较大反响。

image.png

对于大学期间该读哪些书的提问,季老师认为,除了新闻传播类的专业书籍,还要关注社科类书籍,并推荐大家阅读海明威的作品,因为海明威曾是一名记者,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并能让别人产生共鸣,这是最高级的。”季嘉东如是说。

image.png

讲座尾声,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薛文婷教授进行了总结。她说,《体育新闻传播前沿》课程迄今已开设了四季,新华社体育部每次都精心组建授课团队、准备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在体验体育的激情、魅力和精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体育媒体人的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领悟到了新华社体育报道的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对此,她代表学院对新华社体育部表示感谢,也希望同学们能以此为契机了解行业发展、树立新闻理想、明确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