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北体新传讲堂:体育记者的赛场“亮剑”
发布时间:2025-07-04

513日晚,新华社体育部记者曹奕博、高萌、许仕豪做客北体新传讲堂,分别以“是舆论场也是战场——谈体育记者的赛场‘亮剑’”“体育记者的理性和感性”“拓展体育报道边界”为题,为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带来了《体育新闻传播前沿》第四季第三讲的精彩内容。讲座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夏天主持,内容由新华社体育部深度报道室负责人李丽统筹。课程由新华社体育部和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开设。

image.png

一、是舆论场也是战场——谈体育记者的赛场“亮剑”

曹奕博曾参与过北京冬奥会、巴黎奥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大型赛事报道,拥有丰富的赛事采访经历和经验。在讲座中,他通过几个典型案例,为我们展现了在国际体育大舞台上舆论场的博弈、文化的传播以及采访的艺术,与同学们深入探讨了体育传播背后的核心逻辑与实用策略。

image.png

国际体育舆论战:智慧反击,破除偏见。巴黎奥运会期间,曹奕博深刻地感受到了体育的赛场也是舆论的战场。面对复杂形势,记者需要充分的准备、足够的勇气、必要的耐心、细致的观察和自主的思考,寻找合适的时机,发出中国的声音。譬如,面对西方媒体反复恶意炒作“中国运动员因食品污染导致兴奋剂检测阳性”,以及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期间频繁接受检测,曹奕博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向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保罗・加索尔精准提问,抛出了“频繁检测是否公平”这一问题,引发了五次参加奥运会的加索尔的共情:他对中国游泳运动员频繁接受兴奋剂检查一事表示“遗憾”,并呼吁各方尊重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的权威和检测体系。

润物细无声地做好对外传播。在工作中,曹奕博体会到,体育是世界上最自然、最能共情的通用语言,结合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和细节刻画,也能讲好中国故事。譬如,通过新疆于田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员柔鲜古丽的故事,他巧妙地将治沙工程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让世界看到了新疆人民的真实生活图景。在报道贵州“村BA”时,则通过观众驱车3小时占座、敲钢盆助威、雨中观赛等生动场景,彰显了乡土体育的魅力与活力。

通过专访提升国际影响力。“预习+观察=提出好问题”,曹奕博这样说。在专访中,提问是挖掘独家内容的关键,而细节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新闻爆点。譬如,在2023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上,中国队接连失利,主教练乔尔杰维奇在赛后发布会接受采访,现场提问火药味十足,曹奕博则聚焦其在过去三场发布会上提到的“动力”一词,让乔尔杰维奇对整场比赛、执教理念等进行了认真的解释和阐述。再如,20242月,国际篮联秘书长安德里亚·扎格里斯在西安观看了中国女篮同波多黎各队的奥运会资格赛,在接受专访时送出了对中国球迷的新春祝福,并表示中国球迷展现出的热情超乎想象,中国的办赛能力也在提升。曹奕博指出,如果他只说了一句“中国球迷很热情”,那可能没有什么说服力,但如果记者足够了解安德里亚的背景,知道他来过两次西安,上一次来西安是在夏天,这一次来西安是在春天,便能通过提问引导他说出更多内容。这些素材累加起来,才是一篇有说服力的专访。因此,从细节和观察入手,更容易激发访谈者的兴趣和热情。

二、体育记者的理性与感性

高萌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在2021年入职新华社体育部,专注于大型赛事报道与人物特稿写作。当学生问及其职业选择,她直言源于内心对新闻理想的坚守。在她眼中,体育新闻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感性与理性间找到平衡。“体育赛场是人类情感最汹涌澎湃的地方,但新闻的基础是事实,作为体育记者,要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找平衡”,高萌如是说。在她看来,感性可能源于一种好奇,或者是被某件事情触动,或者是某一瞬间的感同身受,抑或是不由自主地关注;理性则是逻辑、思考,是抽丝剥茧,是冷静客观地表达;在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之间存在灰色地带,因为人都是带着偏见的,但职责要求记者克制偏见,同时也要有一些自我表达。这份平衡,正是优秀体育新闻记者的必备素养,即既要以敏锐的感知力捕捉赛场的情绪波动,又要用理性的思维去伪存真,还原事实真相。譬如,高萌入社后做的第一条独立报道是《跳广场舞的“大龄北漂”》,关注的是天通苑社区跳广场舞的“北漂”阿姨。她们脱离了熟悉的圈子和生活习惯,感到孤单、无聊、无所适从,但广场舞为她们提供了沟通的桥梁、情感的寄托。正是对这一群体的好奇让高萌找到并明确了新闻主题。

image.png

与采访对象保持适当距离。高萌指出,记者距离采访对象太远固然看不清楚,但距离太近也会看不明白,为了客观报道,有时需要退后几步或抽离出来,因此要和采访对象保持适当距离,并要从采访对象的角度进行思考。譬如,在报道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时,她跟踪采访了三四个月,累积了10万字素材,发现了很多感人故事,但在平衡感性与理性的基础上,她时常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取舍,最终聚焦于孩子们“从怯懦到自信”的蜕变。此外,混采区、发布会、专访是记者接近、观察、提问运动员并获取重要甚至独家信息的重要机会,但注意不要戴着滤镜与预设去采访,同时要深度挖掘细节里的新闻生命力。譬如,在郑钦文夺冠后,高萌敏锐地发现了她的三次“胜利躺”以及她“边流泪边比赛”的脆弱时刻,并引发了郑钦文“21岁的刘翔激励了我”的肺腑之言。高萌还告诉大家,赛场不止竞技,竞技体育的魅力不止于冠军的荣耀,更在于拼搏的过程与坦然接纳结果的勇气;值得记录的不仅仅是胜者,失败者的故事同样能触动人心,传递体育精神的真谛。

image.png

注重文字与影像间的逻辑转换。全媒体时代需要全媒体记者。作为年轻记者,高萌也参与过纪录片等视频节目的制作。在她看来,影像和文字完全是两种思路,年轻记者要实现两种思路的逻辑转换:文字比较讲究逻辑,强调行云流水;视频则强调画面感染力和故事节奏,要让观众不由自主地留下画面记忆。

宏大叙事和细节把控相结合。“宏大的时代叙事需与具体的人和事相结合,才能真正触动读者的心弦”“宏大由具体构成,没有真实事件、真实故事、真实细节,再好的主题都没有办法落地”“类似题材的内容会因地方文化特色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高萌老师如是说。她通过骑行热、户外运动兴起等生活现象,深入解读人们在疫情冲击下“失控中重获生活掌控感”的心理需求;通过“矿二代开篮球馆”“矿坑变赛车场”等生动故事,展现城市转型过程中的活力与希望;以三亚“椰风海韵”为背景,用“水与水的融合”隐喻民族文化的自然交融,将宏大的民族主题转化为诗意的表达。

image.png

高萌还寄语同学们,要“珍惜大学时光,多体验多思考”。

这场分享不仅是体育新闻的职业指南,更传递了新闻工作的温度与责任——用文字与镜头,记录时代,传递情感,坚守真相。

三、拓展体育报道边界

作为深度报道采编室记者,许仕豪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关于“拓展体育报道边界”的观点:“体育报道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它更是推动体育行业地位提升、促进社会认知转变的重要力量。”

体育新闻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拓展。许仕豪首先分享了自己对体育新闻的理解。在他看来,体育新闻不仅仅涵盖竞技体育报道,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技等多元领域都属于体育报道的范畴。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大体育观”,学会“跳出体育看体育,跳出体育写体育”。不能将体育报道局限于赛事报道这“一亩三分地”,而是要敏锐捕捉体育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发现其中蕴藏的丰富故事和深刻价值。

image.png

拓展体育报道边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体育观,体育报道大有可为——可以对一些新闻点进行深度挖掘和差异化报道,由此在新闻竞争中占据主动。“作为决定地位”,拓宽体育报道边界,还可以提升体育及体育新闻工作者影响力。譬如,就体教融合而言,若教育记者时常发出声音,而体育记者处于“失语”状态的话,既不利于体教融合事业发展,也会影响体育行业、体育报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挖掘“体育+”“+体育”的多元价值。在许仕豪看来,“体育+”就是由体育所延伸出的;“+体育”就是体育在某个领域发挥作用的。关于“体育+”,贵州乡村体育报道颇为典型。“两江村赛”(即榕江“村超”、台江“村BA”)报道,让许仕豪认识到了体育报道的高度和深度,并被其视为体育报道的“开蒙”。2023年,当贵州乡村体育火爆出圈时,许仕豪带着“两江村赛”为什么能火、为什么火在此时、为什么这么火、乡村赛事火爆这一“乐子”能否成为“路子”等问题,跟随余孝忠主任、李丽老师等去了贵州的榕江和台江。通过采访,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即“村BA”“村超”这两个现象级赛事是脱贫攻坚后物质与精神文明共同提升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他由此感悟到,体育具有多元的功能价值;其次,乡村体育报道不能只记录“热闹现象”,要深入解析群众主体性、乡村振兴的关联性,以及体育在基层治理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于“+体育”,许老师也进行了诸多尝试,譬如“旅游+体育”的《“珍珠”与“黄金”》、“法律+体育”的《中国有“体育法官”了》和“经济+体育”的《一块柔道垫“出海”的秘密》等。其中,《“珍珠”与“黄金”》聚焦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珍珠”与“黄金”为隐喻,巧妙地将赛事与海南旅游公路、自贸港发展结合起来,生动展现了体育赋能经济的巨大潜力。在热点浪潮中,体育也能跨界出彩。譬如,聚焦低空经济与体育的融合,通过报道航空运动如滑翔伞、跳伞,巧妙链接海南体旅融合趋势,吸引超300家外媒关注;在消博会上,从吉祥物“海南长臂猿”延伸开去,展现中国体育消费新趋势,凸显体育产业的社交属性与消费升级。这些创新报道,让体育新闻在热点中脱颖而出。而大型赛事开闭幕式报道则是最契合“体育+”“+体育”的,同时也要求兼具高度、深度和温度。

image.png

讲座最后,许老师还分享了两点经验:第一,理论会帮助记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并找到问题答案,譬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会提升报道的格局和站位,让稿件有根有魂。其次,要尽可能地“跳出体育看体育”,并拓展体育的内涵与外延。

体育新闻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从赛场延伸到社会,从竞技走向人文。正如许仕豪老师所说:“体育报道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与社会脉搏同频共振的窗口。”作为体育新闻工作者,唯有以开放思维捕捉体育的“跨界魅力”,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力的报道。

许老师还抛出了一个互动思考题:小城赛事如何破圈?并以山西临汾“黄河英雄会汽车越野赛”为例,鼓励同学们从“地域特色、文化符号、产业联动”等角度切入,探索体育与地方发展的结合点。

四、交流分享

用故事跨越文化鸿沟。当被问及如何向外国受众传递中华体育精神、避免文化误解时,曹奕博老师强调要“用故事替代大词”。他指出,像“艰苦奋斗”这类抽象概念难以直译,不如通过具体细节构建画面——比如记录运动员“每天左右腿各跳250次沙袋”的训练日常,让读者从行为中感受精神内涵。此外,挖掘人物的多元特质也至关重要,比如报道“爱音乐的运动员”,用生活化细节打破文化隔阂。他特别提醒,需尊重不同文化对“英雄”的定义差异,避免将“带伤上阵”等本土叙事强加于人,转而聚焦普世价值,如个人梦想、家庭支持等。

image.png

积累是灵感的基石。谈及如何提升细节感知力,曹奕博老师以“网球运动员穿同一双袜子”的报道为例,揭示细节背后是对人物背景的深度积累——只有提前了解其贫寒出身与家庭支持,才能在现场敏锐捕捉到这一符号化细节。对外报道中,他建议通过背景铺垫增强逻辑层次,例如将新疆小镇的农牧民运动会与当地治沙成果关联,让“体育小事”自然融入“生态治理”的宏观叙事,既符合英文报道的逻辑习惯,也让细节更具传播力。

在模式与创新间寻找平衡。面对“新手该侧重模式化提问还是创新”的困惑,曹奕博老师建议“先打好基础再求突破”。他坦言,初入行者应从“赛事结果+感受”等基础框架入手,熟练掌握行业语言后,再通过观察差异寻找突破口——比如发现运动员某场比赛动作的变化,结合伤病或战术背景提问,既能展现专业性,又能激发深度回应。他鼓励学生接受试错,强调每次采访后的复盘总结才是形成个人风格的关键,“被回怼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重要的是从失误中积累经验”。

image.png

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考量。针对在中外选手对决时如何平衡情感与客观这一问题,高萌老师给出了“硬新闻中立,软内容聚焦本土”的回答。她表示,比分、判罚等事实性报道必须绝对中立,而人物特写、深度故事则可侧重中国选手的成长经历:“外媒不会主动关注我们的运动员,我们需要自己构建传播主体”。这种平衡既符合新闻客观性,也能满足本土受众对“中国故事”的情感需求,让体育报道既有温度又不失专业。

“饭圈化”的思考。针对体育报道中娱乐性与精神内核的平衡问题,高萌老师建议“把运动员当作普通人来报道”。她认为,饭圈化带来的流量虽能提升项目关注度,但媒体的责任是引导而非迎合——拒绝打造“完美偶像”,要真实呈现运动员的多元面向,既可以记录其技术突破,也不妨提及训练中的疲惫与迷茫。她说:“我们的报道不该替读者筛选信息,而是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让体育精神自然流露于细节之中。”

image.png

冷门“小”项目中有“大”故事。面对冷门项目资料匮乏的困境,许仕豪老师分享了巴黎奥运会报道七人制橄榄球的经历:因中国记者稀缺,反而获得运动员的深度交流机会,最终以“8万人赛场唯一中国记者”的视角写出动人故事。他提醒学生,冷门项目往往藏有独家价值,建议借助外语能力检索国际资料,结合实地采访挖掘第一手素材。“信鸽、钓鱼等小众领域背后,可能是不为人知的匠人精神,这样的报道反而更容易‘破圈’,因为稀缺性本身就是传播力。”

image.png

“八爪鱼”式学习者。对于非新闻专业学生的职业困惑,高萌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建议构建“交叉学科优势”。她指出,体育新闻是交叉领域,经济学、外语、运动科学等背景都能成为独特竞争力——比如经济知识助力体育产业报道,外语能力打开国际传播视野。她鼓励大一学生“像八爪鱼一样广泛探索”:“大学期间的兴趣积累,可能在未来某一天成为报道的灵感源泉,让你看到别人看不见的角度”。